2025 年 5 月 30 日河南股票配资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别场"跨越时光的科研接力"带来演讲《石迹耿千秋——李四光的故事》,与我们重温李四光"努力向学,蔚为国用"的一生。
以下是邹宗平的演讲节选:
从"李仲揆"到"李四光"
1889 年 10 月 26 日,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,原名李仲揆。他的父亲是位私塾先生,母亲是农民。李四光小时候,家后山上有一块十几吨重的大石头,他常常好奇这石头是怎么来的,却无人能给他满意的答案。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好奇,为他日后成为科学家埋下了种子。
在李四光 5 岁的时候,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——中日甲午海战。李四光想,为什么中国会输给日本呢?他认为,应该是中国的船不如日本的好,因为海军打败了嘛,于是他立志长大后要学造坚船利炮,让中国强大起来。但后来他发现私塾的知识无法实现这个理想,听说武昌有新学,便决定报考。
他独自一人来到武昌,报考时因紧张把年龄写在了姓名栏,想了一想,就添了几笔,把"十"字改成了"李",名字就变成了"李四",可"李四"也不是个正经名字,怎么办呢,他看见墙上有块匾,上面写着"光被四表",他灵机一动,就摘了个"光"字放在后面,"李四光"这个名字也陪伴了他一生。
从"造坚船利炮"到"革命救国",
再到"科学救国"
15 岁时,李四光被官费送到日本留学,为了实现小时候造坚船利炮的梦想,他报考了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船舶制造专业。
但在日本,他接触到了很多革命学生,还认识了孙中山。他逐渐认识到,中国之所以总受列强欺负,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。要想让中国强大起来,推翻清政府才是首要任务。于是,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,成为了同盟会最年轻的创始会员。孙中山曾送给他八个字:"努力向学,蔚为国用",李四光用一生践行了这八个字。
图片来源于邹宗平 PPT
1910 年,李四光从日本毕业回到武汉教书。1911 年,他参加了留学生的考试,获得工科进士。同年秋天,武昌起义爆发,他立刻赶回参加起义,由于他在武昌起义中的卓越表现,武昌起义成功之后,他被高票推选为湖北省实业司司长,那一年他 23 岁。
本以为终于可以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,但很快李四光发现官场依然腐败,加上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,他感到愤怒和迷茫。这时候,湖北都督黎元洪提出给留学生奖学金让他们继续深造,李四光决定再去英国留学,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。
在英国,李四光不再学造船,因为他回国以后发现,中国当时根本没有造船的钢铁,所以他选择了采矿专业。后来又发现中国缺乏地质知识,采不出矿来,便改学地质。开始学习地质后,他逐渐意识到,地质学在当时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,只是一个很纯粹的描述型的学科,要想让地质科学发展,就一定要把它从定性走向定量,于是又学习了物理学和高等数学,还自学了德文和法文。他非常勤奋,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,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
1920 年,李四光回国途中,接受了法国巴黎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邀请,为他们做了一个关于能源的报告,在这个报告里,他提出人类要想持续发展,一定要尽早地发现诸如原子能、潮汐能、太阳能和地热能这样的新型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。
回国后,他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,到北大教书。他教出的学生中,有二十几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在北大期间,开始了对地质科学的研究,创建了地质力学理论,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,还对古生物科进行了研究。
那块曾经启迪他的家乡的石头,他学成后回到家乡对其做了仔细的考察,认为这块岩石的岩性在湖北是没有的,最近的地方是在秦岭。从秦岭到湖北上千公里,这个石头怎么来的呢?唯一的解释是它是被冰给驮来的——中国的第四纪冰川,所以我们叫它冰川漂砾。
图片来源于邹宗平 PPT
李四光的重要贡献
作为一名地质构造学家,李四光对地质科学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地质力学理论。他从力学的角度出发,深入研究地球上的构造现象。李四光的这一理论创新,使他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第一位以创造性思想登上世界科学论坛、参与探讨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的人。
1939 年,李四光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名为《中国地质学》的著作,这是中国人首次撰写的系统介绍中国地质学的书籍。在书中讲述中国地势的部分,他选择了从青藏高原入手。后来有人写信问他,为什么不像其他人那样从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开始讲起,而是选择青藏高原呢?李四光回答说,因为西方很多人对西藏的归属存在非常错误的认识,所以他特意在书中强调,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。此外,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,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地质学价值,值得放在首位来介绍。
李四光非常关心中国地质科学的整体发展。1922 年,丁文江、翁文灏、章鸿钊、李四光共同发起创建了中国地质学会。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,大大推动了当时在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。
1948 年,他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到英国参加第 18 届地质大会,是当时唯一的亚洲面孔。地质大会结束后,他听说国民党政府要求地质研究所搬到广州,他两次写信劝说留在南京。新中国成立后,地质研究所完整保留下来,李四光也回到了祖国。
图片来源于邹宗平 PPT
回国后,李四光原本想继续从事地质研究。但受中央领导委托,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需要,他担任了第一任地质部部长。
20 世纪 50 年代,科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是贫油国。1953 年第一个"五年计划"启动时,石油勘探与开发成了国家建设的难题。当时众多地质专家均持谨慎态度,唯有李四光凭借多年对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,明确表示中国不仅有油,且油气资源丰富,但需立即开展大规模石油普查。
从 1953 年至 1959 年,经过 6 年艰苦努力,终于在松辽平原成功打出第一口喷油井,证实了中国的大油田储量。大庆会战胜利之后,一系列的油田连续突破,迅速解决了中国石油自给问题。
图片来源于邹宗平 PPT
李四光还非常关心中国的原子能事业。解放后,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,迫切需要造原子弹。造原子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放射性矿物。1956 年,地质工作者们在广西找到了第一块有放射性的矿,从这块矿石开始,中国的核工业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。
他晚年还致力于开发地热,早在 1920 年的报告里,李四光就提出煤炭是宝贵的化工材料,不应随意燃烧,而应先开发地热等新能源。
1969 年,他写了一本科普著作《天文 地质 古生物》,虽然这是一本科普著作,但在这本书里,他已经阐述了系统科学的想法,认为不仅仅是地质学、古生物学,天文学也应该放到地质的领域里,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星球,要想把地球研究明白,不可能不研究太阳系其他星球。
李四光还创作了中国人第一首小提琴曲,虽然他并非音乐家,但他的才华横溢。
李四光的爱国、求实、创新、育人、奉献的科学精神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。他用一生践行了孙中山先生的"努力向学,蔚为国用",也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,去求人生的出路。
策划制作
作者丨邹宗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地质学家李四光外孙女
责编丨杨雅萍
审校丨徐来、林林
点亮"推荐"
一起涨知识!
河南股票配资
开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